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

我們該有怎樣的盛世心態

2010年10月25日 08:39:47 來源: 中國青年報
近年來,“盛世情結”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乃至批評。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盛世心態?這一問題的前提是:身處盛世的人們必須擁有與盛世相匹配的心態,唯此,才有利于中華盛世的可持續發展。

筆者認為:一個社會裏多數人持有的健康的盛世心態至少包括以下三個要素:謙卑、警醒、感恩。

曾幾何時,國人的心態曾多次在自大和自卑之間搖擺。如今,中國人民不僅“站起來”,而且“富起來”了,又有人失去了應有的危機感。一些人更是將“愛國”狹隘地理解為只能唱頌歌,聽不得不同的意見。其實,適度的謙卑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中國在許多方面,特別是“軟實力”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,從而保持奮發向上的姿態,為中華民族的永久性崛起而努力。就國際形象而論,謙卑不僅能幫助我們正確地對待國際輿論的批評,展現中華民族應有的“謙謙有禮,翩翩有度”的精神風貌,更能體現盛世大國的風度。

從天、地、人的立體角度看,謙卑對今人也是絕對必要的。人類社會的發展部分地以自然為代價,我們無一例外地承受著高天厚愛,大地恩澤,更應該擺正自己與天、地及整個自然界的關係,時常提醒自己,地球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“微塵”,而每個人又是地球上的一粒“微塵”。充滿了人性特有的弱點和欲望的人類,應該謙卑,克制自己的貪欲。

較之亂世,盛世誘惑更多,特別是面對金錢刺激和物質誘惑。一個謙卑的人,懂得時刻警醒,持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有望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。假如作為社會細胞的個體的心靈是健康的,思想、感情相對純凈,人們就能時刻警醒自己的行為。從宏觀意義上說,一個民族保持警醒的心態,才能使盛世得以長久延續。

“感恩”是一個被許多人反復提及的詞,但很少有人“讓感恩成為心靈的常態”。社會學家認為,特定社會中的人對國家、政府、社會乃至個人生活的滿意度是個分數,分子是成就與獲得,分母則是期望值。盛世中國固然取得了震古爍今的成就,但人們的期望值也隨之更高了。比如,今天人們的懷舊情緒,往往基于對現實的某種不滿和心理上的失落感。而原因之一,還在于人們感恩心理的缺失。這種缺失又有諸多根源。比如,有些人,特別是年輕人,面對先輩的功績、大自然的饋贈、同時代人的奉獻和犧牲,缺乏應有的恭敬和認識。不謙卑無以感恩,不感恩則無法保持謙卑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,一個人的感恩心理未必與其所處地位相稱。

感恩是人類美德之母。我以為,一個人不可能懷著感恩之心,同時又一腔憤懣。如果感恩成為常態,大家就會主動為社會分憂,為社會盡力,促進社會和諧。
謙卑、警醒、感恩,這三者難分絕對的高下先後,只是因為語言表達的線性限制,才以這樣的順序呈現。科學的思想往往是正確行動的先導。在近現代史上,我們的國家好不容易從危機中求得生存,在生存中求得發展;而今在發展中求壯大,在壯大中求輝煌,還真的要求我們每個人保持謙卑、警醒、感恩的“盛世心態”。(陳嬿如)
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politics/2010-10/25/c_12696334.htm

epeter: 這文章挺有意思,亦值得中國人反思,對那些快走的人更要三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