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

“天坑”頻現是否會引發新的災難

2010-06-28 央視《面對面》

解說:地質災害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,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。從今年4月份四川宜賓突現20多個“天坑”以來,全國各地有關發現“天坑”的報道紛紛出現,面對如此密集出現的“天坑”現象,有人認為這是地震的前兆,甚至有人聯想到電影《2012》中出現地面塌陷的情景,認為天坑預示著更多的災難。

記者:大家都在關心天坑的事實,尤其有的地方連續出現了40多個,所以就有人有些恐慌和猜測?

殷躍平:我們國家應該這樣講,最近幾十年沒有一個天坑。

記者:那這個不是天坑嗎?

殷躍平:不是,天坑有嚴格的定義,\規模很大,往往有一百米以上的直徑,然後深不見底,就是起碼一百米以上。像小寨天坑是666米直徑,深度是600多米。現在我們看的,主要是塌陷為主。

記者:只能叫塌陷?

殷躍平:塌陷,或者叫豎井或者叫落水洞。

記者:以前常不常見?

殷躍平:以前不少,我們國家,我們做過統計,每年大概有350到400起,廣西最近幾年一直有塌陷,像高速公路的旁邊都有塌陷,範圍比宜賓的還大。
解說:國土部門的監測結果顯示,近期全國出現的塌陷事件比往年同期要頻繁,特別在西南地區這種現象更加突出。

記者:也會有人擔心,覺得今年這樣的坑出現的話,會不會又意味著這個地方要發地震了,有這種可能嗎?

殷躍平:來賓是塌陷引發地震,引發了……

記者:確實可以引發?

殷躍平:有,這種現象多,我們叫做陷落地震。但是它的級別很小,2.0,都感覺不到,人感覺不到,就在附近有記錄。

記者:您是說不可能引發大的地震?

殷躍平:它不可能。

記者:但是汶川地震之前,不是也出現了地面塌陷嗎?

殷躍平:它是有這種叫時間上的吻合,但是沒有關聯性。如果要統計關聯,可能它的相關系數很低,就不能作為我們的科學依據,或者不能作為工程決策的依據。比如今天地震,哪個人感冒了,有這個現象,但是它不是,沒有規律。
解說:那麼,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塌陷頻繁出現呢?殷躍平認為近期出現的塌陷與具體的地質構造和氣象條件有關。除此之外,一些人為因素也不容忽視。
這是廣西橫縣雲表鎮六河村5月23日出現的一個大坑,直徑30多米、深10多米,在離大坑200多米遠就有一個礦石開採點。

記者:很多村民都猜測這兩者之間有關系沒有,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定論,從您的專業角度來分析的話,有這種可能性嗎

殷躍平:我們有專門的調查報告,國土部門去調查過,然後有專門的報告,認為是與採礦有關。

記者:有關?

殷躍平:但是它的關系從地面看不出來,它是管道,我們叫地下河或者管道,你可能在幾公里的地方採礦,但實際上你把管道水輸幹了,它的上游已經沒水了,或者下游沒水了。

記者:我不太清楚這個管道是指什麼?

殷躍平:就是像自來水管一樣,我們在這個地方喝水,也可能在幾公里的地方他把它截斷了或者排幹了。岩溶地區就是這樣的特點,它跟平原地區不一樣,平原地區是平面的,我們叫含水層,它是一層一層的下去,就像一個平面、一個平面的。但是在岩溶地區它是形成管狀的流動,所以往往你這邊採礦,你沒有意識到其他地方已經出事了。

記者:那我不明白,你採礦之前不是也要經過國土部門的許可嗎,是吧?

殷躍平:對。

記者:那麼對于這個底下的水層是怎麼樣分布的,應該有一個……

殷躍平:以前這方面不太完善,現在專門做評價,對整個地質環境的擾動,然後帶來的破壞,你就要有一定的,你必須拿出一定的費用來進行,我們叫恢複、複墾,或者如果對環境破壞以後就要賠償,如果再破壞賠償不了,可能就要停產、限產。

記者:那您像我們看到的這個塌陷,如果說它把這個管道破壞了,這能恢複嗎?

殷躍平:成災以後不能恢複了。
解說:通過研究殷躍平還發現,近年來出現塌陷的原因中,人為因素所占的比重在增加,特別是過度開採地下水也成為地面塌陷的一個主要成因。

殷躍平:我們從最近幾十年的研究資料來看,很多,特別北方,北方的塌陷都與地下水的抽採有關就是像唐山,唐山我們看到80年代它有一個體育場,就在主席台旁邊一個大的塌陷出來。原來以為與地震有關,後面做調查以後知道是地下水位過度開採。

記者:這個過度的開採有多嚴重,你們有統計嗎?

殷躍平:有,我們有專門的監測網,像華北平原,在50年代的時候,像滄州這一帶,它的地下水基本上跟地面是,是排洩區了。然後上個世紀70年代是十幾米,地下水位埋深,現在已經到地下一百多米了。

記者: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會是一個什麼結果?

殷躍平:形成了一個大的漏洞,所以滄州的地面沉降是很嚴重的。然後天津也是沉降區。

記者:對整個上面的城市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影響?

殷躍平:像在海邊,上海、天津,一般它都是幾米高,就是高于海平面,然後你沉降一兩米,你的防護大堤要求就很高,你最後出現問題。
解說:對目前我國地下水的現狀,殷躍平心存憂慮。因為過度開採地下水,水資源總量在不斷減少,而引發的一系列地質災害卻在不斷增多,對我國水資源實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已經迫在眉睫。

記者:有人靠直覺覺得說,沒關系,地下水可以再生嘛,下雨慢慢它就自己恢複了,真的能這樣嗎?

殷躍平:淺層水可以,淺層就是淺表,像長三角地區可以,然後在華北平原的地下水都是很老的,我們做了測試,最老的可以到幾千年甚至上萬年,所以它的整個補給很慢。\但現在真正比較潔淨的,水質比較好的,都是比較深的地下水,都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,所以必須要愛惜它。

記者:但是現在城市化、工業化,這個速度還在往前,也就是說這個用水的需求只會增加,很難減少?

殷躍平:可以做有效的管理。

記者:指什麼?

殷躍平:你看我們國家的,特別是北方地區的水資源構成,農業用的比較多,像北方不是出大米嘛,把這個稻田逐漸的給它改掉,就是耗水的農業用水給它改掉。另外改變這種漫灌的用水習慣,另外水的循環利用,同時有一些高耗水的工廠搬遷或者停產,總會找到一些辦法的。

[上一頁] [1] [2] [3] [4] [下一頁]

http://news.sina.com.hk/cgi-bin/nw/show.cgi/9/1/1/1768743/1.html

epeter: 即使只是塌陷,也會對人造成危險,但這位專家說完了,就好像完全沒有能力解決問題。2012年對他們也是絕望,只有選擇神才有盼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