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星島)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05:30(綜合報道)
(星島日報報道)干犯暴力罪行的慣犯,其腦部主宰負面情緒的「杏仁體」或有功能失調問題。精神科專家指,自小經常接觸暴力資訊人士,杏仁體會對暴力行為感到麻木,未能意識到該些行為的後果,若他們因傷人被判監,出獄後有很大機會重犯,當局應提供心理輔導和治療。至於兒童有暴力傾向或行為如虐待動物等,宜及早接受輔導。
港大精神醫學系前系主任、國際腦神經與精神藥理協會港區籌委會主席鄧兆華說,位於側腦的杏仁體有如腦部情緒中心,令人產生害怕、憤怒和侵犯情感,如杏仁體敏感度不足,會對暴力行為和後果失去應有反應,因而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,「好像老鼠不怕貓,貓不怕狗一樣」;若杏仁體反應過敏,遇到小事便會暴跳如雷,易患上抑鬱和焦慮症 。
不怕血 對暴力麻木
杏仁體出問題的原因,有先天的,也涉後天影響。先天與遺傳基因有關,如出生時血清素分泌失衡,加上自小接觸暴力,暴力行為便會被誘發出來。後天是指在生活環境常接觸暴力,令杏仁體麻木,對暴力、創傷和死亡習以為常,也不怕血。
本港和內地早前發生多宗斬人事件,鄧兆華說行兇者可分為三種,一是濫藥致腦部出現問題,二是精神病患者,三是自小在暴力環境下長大、杏仁體麻木的人。他強調,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有暴力傾向,杏仁體失調的犯人被監禁後仍會重犯,如觀塘一名非禮慣犯出獄後涉重施故技,當局應研究他們的成長環境,給予適當藥物治療和輔導。記者 胡幗欣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article/100609/3/ij4p.html
科學家:暴力電玩對小孩無害
(路透)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14:56
(路透紐約9日電)科學家表示,雖然暴力電玩遊戲可能升高玩家攻擊性與敵意,但也會讓他們獲益,電玩能訓練他們的視覺空間技巧,改善社交能力。
研究人員在美國心理學協會(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)出版的「普通心理學評論」(Review ofGeneral Psychology)刊登專文指出,電玩還能幫助抑制糖尿病和痛苦,作為配合心理治療的工具。
德州A&M國際大學(Texas A&M InternationalUniversity)的佛格森(Christopher J. Ferguson)說:「暴力電玩遊戲就像花生醬,對絕大多數小孩子並無害處,僅對少數早有個性或心理健康問題者有害。」
又說,研究顯示,暴力遊戲不會創造有問題的下一代青少年。中央社(翻譯)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article/100610/21/ijht.html
epeter: 究竟暴力從何而來,是否從人的罪性產生出來? 信主的人會相對抑制暴力,原來這種悔改的行為都有醫學解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